【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网讯】近期有报道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男子竟然冒充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还能成功通过面试入职月薪7万的大公司,事情是这样的:
任某,小学学历,48岁,带着一副黑色眼镜,穿着一套西装革履,从外表上看俨然是一位成功人士。也就是依靠这幅“成功人士”的外表和经验丰富的“面试能力”,任某多次成功通过企业董事长的亲自面试进入各大企业。最近一次成功入职的是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一家大公司,并以月薪高达7万元被聘任为这家大公司的高管。
然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假象和伪造!
任某的“造假”简历竟然这样写着: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北京户口,拥有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曾担任过多个大型公司的管理职位,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能力。最后,因为任某一直以各种借口据不上交其“造假”简历上各类证书的原件,而最终被企业发现了其简历“造假”并把任某告上法庭。面对法官,任某坦白,简历造假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入职到离职这一个月的时间差,来骗取高薪职位的工资,一般每次都能最少骗到3万元。
那么,这件事应该如何来正确看待?
第一、传统面试流程存在漏洞
先面试,后入职,最后才提交材料,这一系列传统的面试流程给任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为短短的半小时面试并不能真正去了解一个拥有高学历人才的能力,例如,有些高学历人才可能因为性格的原因,在面试中没有很好的发挥,但却拥有很好的能力,但这样的人才还是会被淘汰;相反,有些能力不行的人可以经过特定的面试技巧培训,达到应付各种面试的能力,这样的人却反而能通过面试,被企业看中。
其实可以容易发现,任某屡次入职后,最多过了一个月就会主动辞职,可见没有研究生学历对应的那种管理能力,还是最终会露馅的。这个招聘流程的漏洞恐怕只有改变传统的面试流程,改成“先看材料”及“再看面试”,才有可能堵住这个漏洞。否则,这种传统面试流程还会对很多真正的人才来说是不公平的,却又给心术不正而又没有能力的人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
其实除了企业,现在很多公务员职位的面试也是可以通过培训来获得更大机会的,这对没有参加公务员培训的真正人才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
第二、高学历的“光环效应”
任某能够获得面试的机会,无非是主要依靠他伪造出来的一系列名校高学历证书,也就是伪造的“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学历。这个伪造的高学历“光环”给各个企业造成了一个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认为能够从清华大学毕业的人才都是有真才实学,应该留一个面试机会给他。实际如果能够先扔掉这种高学历的“光环”的刻板印象,从侧面再多加思考一下,恐怕这种骗局就很容易被揭穿,比如:可以针对其简历具体再详细多问几个关于工商管理的专业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评判,特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这些单位,都把学历当作第一评判标准,一部分有能力、普通高校出身的优秀人才因此被拒之门外。不得不说,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还真不能简单粗暴地把学历和能力划上等号。其实,老祖宗很早就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拘一格降人才!”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学历造假诈骗案,竟然被网络上的很多自媒体说成了是一个“学历无用”的经典代表作。
能力和学历孰重孰轻,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得出结论的伪命题。因为在高学历的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对应能力也不会低,只有极少数人是低能力。也有一些高学历和能力强的人,由于家庭条件优越,性格懒惰,不思进取,追求安逸,但这是极个别的情况,并不能因此得出“学历高的人能力不强”这种结论。
同样是两个人,一个小学学历,另外一个博士学历,哪怕这两个人在某些岗位上的能力差不多,但是拥有博士学历的人肯定会进步更快,更有发展潜力。选择高学历本身并没错,错的是认为学历就代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