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及专业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发展过程中有机融合了陕北公学基因和李景汉、吴景超、全慰天等中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解放后在我校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本院逐渐发展为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培养体系完整,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启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的中国社会学教学和研究重镇。社会学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均排名第一或A+;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点2020年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2017年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分别于2019、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社会学作为一门理论与方法并重、融合学术与实践的综合性基础学科,其使命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对社会进程和整体态势的把握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为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野、思路和技能,是职业发展、企业建设、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知识和智慧源泉。
为适应新时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特举办社会学专业在职课程培训班,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教学特色,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提供能力建设相关服务。
(二)社会学专业研究方向
方向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发展战略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被认为是企业、社会、国家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一个组织、机构对于人力资源的战略布局和管理,不仅需要经济学思维,同样需要考虑社会背景与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因此本课程将重点培养学生如何运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知识有效管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从而促进组织与员工的持续发展。
方向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探究社会和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包括个体层面的社会化过程、社会交往、亲密关系等;社会群体水平上的群体交往、群体规范、社会态度等。通过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了解,应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提高个人幸福感、管理工作团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本专业方向适用于各类型单位的工作人员。
方向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聚焦于如何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干预机制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内容涵盖个体、家庭、社区和社会系统的互动与治理,强调社会工作在推动基层治理、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公共危机以及促进弱势群体福祉等方面的独特作用。特别是通过社区建设、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服务创新等途径,探索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该研究方向不仅注重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能力与服务模式创新,更致力于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的综合效能,促进社会公平、法治与稳定,推动形成更加包容与高效的社会治理格局。
方向四:家庭教育与家庭建设
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定:国家鼓励开展家庭教育研究,鼓励高等学校开设家庭教育专业课程,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培养家庭教育服务专业人才。我院响应国家和社会所需,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开设该专业方向,培养家庭教育方向的专业人才。
方向五: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
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聚焦于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系统地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问题及其变化规律。该方向结合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探索如何运用社会调查工具(如问卷、访谈、实地调查等)获取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手段,深入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心态、群体需求、政策效果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旨在为社会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优化、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推动社会治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提升社会工作与公共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执行效率。为了培养既懂数据分析又具备社会学视野的高端专业人才,我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联合校内外顶尖专家,开设这一研究方向,旨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商业决策效率,推动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社会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