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学院:历史学院
所属专业:中国古代史
学习费用:2.7万
学 制:1.5年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05年9月,下设历史系、清史研究所;2013年10月,又增设考古文博系。陈桦教授和孙家洲教授曾先后担任学院院长。现任院长为黄兴涛教授。
人民大学的历史学科,其前身为1948年建立的华北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至20世纪50年代人民大学初建之时,历史学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最早开办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生班。1956年,历史系正式建立。“文革”期间,人民大学一度停办。1978年复校,历史系重建,清史研究所也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其前身为1972年成立的“清史研究小组”)。
在过去近70年的历程中,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何干之、尚钺、郭影秋、彭明、郑昌淦、李文海、王思治等先生,以及一批已离退休的造诣高深的前辈学者先后在此耕耘,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历史学院共有专任教师80人,包括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讲师25人。其中,既有像戴逸先生、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先生那样杰出的史学大家,更有一批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并在学界很有影响的中青年学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辛勤探索、努力追寻,为本学科赢得了声誉。
一、学院专业优势及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1995年历史系被教育部确认为历史学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得以建立。
★师资强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目前拥有戴逸、孙家洲、包伟民、魏坚、黄兴涛、刘后滨、杨念群、夏明方、孟广林、韩树峰等一批知名学者。课程研修班师资力量全国排名第一。
★学科齐全。学院下设历史系、清史所、考古文博系,同时拥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大一级学科点,中国史八个二级学科建制完备,世界史学科设有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考古文博系设有先秦考古、汉唐考古、宋元考古和文博科技四个教研室;三个一级学科都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特色鲜明。秦汉、唐宋、明清、民国史研究力量雄厚,闻名学界;世界史侧重政治史、宗教史等,正广延海内外人才,大力发展,有日新月异之势。考古学科侧重北方民族考古,朝气蓬勃,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在中国考古学界异军突起。
二、研究领域及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和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中国古代史开设课程如下:
研究方向领域 |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史、法制史、中外交流关系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思想文化史、民间宗教史、边疆民族史、清史、历史地理学、中国佛教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唐诗与唐史、《资治通鉴》研究、历史文献学、新史学及其理论与方法、灾害史、环境史等 | |||
题库课程 | 课程名称 | 类别 | 学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公共课 | 2 | |
史学研究方法 | 方法课 | 3 | |
中国古代史研究 | 学科基础课 | 3 | |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 学科基础课 | 3 | |
非题库课程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公共课 | 1 |
专业外语 | 公共课 | 3 | |
明清政治制度史研究 | 专业课 | 3 | |
明清经济史研究 | 专业课 | 3 | |
唐宋社会史 | 专业课 | 3 | |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 | 专业课 | 3 | |
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研读 | 学科基础课 | 3 | |
唐宋史研究 | 学科基础课 | 3 | |
人类学方法论 | 方法课 | 3 | |
元史研究 | 选修课 | 2 | |
辽金史研究 | 选修课 | 2 | |
清代人物研究 | 选修课 | 2 | |
名师讲座 | 清史讲座 | 讲座课程 | |
明史讲座 | 讲座课程 | ||
历史考古讲座 | 讲座课程 |
*我院每学期安排3门名师讲座,讲座内容更新较快,请同学以实际课表为准。
三、名师简介
名师 | 职称(行政兼职) | 研究方向或领域 |
曹雯 | 2005年3月获取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博士课程史学专攻文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清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现职称为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已出版《乾嘉道时期的广州贸易与行商商欠问题再考》,《明治时期日本在华的调查状况与对华贸易的调整》、《清史研究现状中的若干问题与解决方法》、《关于清朝嘉庆期的天主教问题的一个考察——从对外政策同国内政策的互动性这一视角》(日文)等。专著:《清朝对外体制研究》 |
包伟民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 研究工作集中在宋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及近代东南区域史研究等方面。代表作有《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等。近来主持编集大型史料图书《龙泉司法档案选编》(中华书局2012年起)。 |
姜萌 | 历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学位,201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本科课外教学优秀奖”中国人民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学术史、思想史、史学理论、公共史学。先后开设《二十世纪中国的史学与政治》、《二十世纪中国的学术与社会》、《<资治通鉴选>选讲》、《公共史学研修》等课程。与杜宣莹、王文婧等同事合作创办“公共史学国际工作坊(中国)” |
牛润珍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城市史等。已出版《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陈垣学术思想评传》、《古都邺城研究——中世纪东亚都城制度探源》、《20世纪关于历史学理论的学术论辩》等。 |
韩树峰 | 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秦汉史、社会经济史、法制史。已出版《汉魏法律与社会》、《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秦汉法律文化研究》等。 |
四、教学办法
根据疫情情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安排: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除外),上课时间上午9点—下午16:30点(午休时间约为1.5小时)。
五、学习期限
1.5年。
六、报名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能坚持在职学习者;
2.受教育背景,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者。
☆大专学历,旨在提高本人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若确实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经学院审核认可也可参加在职课程培训班的学习。
七、报名流程和联系方式
1.提交入学申请,学术能力、工作表现、获奖情况等支撑性材料,待学院审核。
2.审核通过,填写《历史学院在职课程培训班入学登记表》。
3.提交本人最后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身份证三个证书复印件。
4.提交2张1寸白底彩色证件照。
八、收费标准
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校园统一支付平台注册、缴纳。
九、证书
1、学员完成课程设置中所规定的课程并考核合格者即可结业。
2、结业学员获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结业证书。
3、交付学校审核的证书证件必须真实有效,若因本人提供的证书证件不真实造成后果,一切责任由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