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声明: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3)36号文件,自2014年起,原“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更名为“课程研修班”!【详情点击】
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最新动态,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妱开研究生院合改革系列座谈会,具体内容如下:
我校于2014年1月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年4月发布了《中国人民大学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若干要点》,旨在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自方案发布以来,研究生院协同各学院全面推动各项改革措施,狠抓落实,综合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为了进一步总结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和改革瓶颈,理清下一阶段需重点突破的环节,校院二级形成合力,继续深化改革,研究生院于2017年4月11日—13日分学院组织了三场座谈会,与学院共话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会议分别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凤良教授、副院长宋远方教授主持,各学院院长郭庆旺教授、唐忠教授等及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出席了座谈会,研究生院各办公室主任和培养管理办公室全体人员参加了座谈会。
围绕工作思路,研究生院先期拟定了调研提纲并请各学院在座谈会前组织学院内部讨论,包括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开设学术规范与学术修养课程、坚持质量标准落实过程管理、博士生导师交流、研究生教材建设和学院在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等。刘凤良常务副院长指出,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要求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任何一个阶段谈质量问题都是有必要且永不过时的,这是我们的责任。在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中,无论是从前端的招生,还是培养过程,或是事后的监督,学校层面能够想到的举措都已经推行了,其中,培养过程作为研究生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是最不容易作出显现成效的,接下来怎么走、如何做,更多需要来自学院的创新和智慧,研究生院全力提供政策支持。
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围绕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环节以及导师遴选等方面分享了很多好的经验,也相应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看到,有些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已经形成了高标准的培养体系。例如商学院,在提高生源质量方面,通过组织夏令营的方式优选生源,取消了在职博士生的招生;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入学第一年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每年的7月组织学院学术论坛,所有的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都要参加,通过讨论和评选学生自己的论文,营造科研氛围;在质量标准上,大幅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科研论文发表的要求;在博士生论文环节,预答辩之后正式答辩前,组织校外专家对所有论文进行现场评审,对现场评审和匿名评审中都出现低分的论文,不予进入正式答辩;在组织结构上,学院在学术委员会之外,还成立了硕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有的制度通过两个委员会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以学院形式下发,通过规则来实现整个管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再如哲学院,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博士生综合考试由学院统一组织,严格命题和评卷机制,“首次不通过率”达到了30%,经两次补考再不通过的,予以淘汰;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档案,便于培养过程中的质量把控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重点选拔;请期刊主编、知名教授给研究生开设学术规范讲座等等。
座谈会围绕主题达成了一些共识,包括:建立优秀学生本硕博一贯制的培养体系,优化培养方案;以学院为单位开设研究生指导课,侧重学术规范、论文写作的指导;狠抓研究生培养从课程学习、综合考试到开题报告、科研要求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以项目的形式开展研究生教材建设,形成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特色教材;学校层面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规划和评估的专家组织。
研究生院刘凤良常务副院长和宋远方副院长表示,改革必须突破传统思维和做法的约束,要能够真抓实干,要敢于直面主要问题和矛盾。研究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学院学科差异、文化传统、管理风格皆有不同,只有横向的培养过程环环相扣,纵向的组织结构层层配合,以“质量”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才能卓有成效。未来研究生院会继续秉承简政放权的工作思路,尊重学院和学科创新,对于好的改革思路和想法,坚持试点先行,研究生院将从资源调配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并着力将试点凝炼为经验,将经验上升为政策。研究生院今后也将更多地组织学院经验分享和交流会,互通有无,相信在学校和各学院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进一步开创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局面。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